·設為首頁·加入收藏石家莊實驗中學—成人成才、和諧發展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教育信息 >> 國旗詠懷 >> 石家莊實驗中學隆重舉行“承先輩遺志 扛時代擔當,致敬袁隆平、吳孟超兩位院士”主題升旗儀式
石家莊實驗中學隆重舉行“承先輩遺志 扛時代擔當,致敬袁隆平、吳孟超兩位院士”主題升旗儀式
發表日期:2021-6-1 16:50:25 作者:團委 穆 點擊數:607 【字體:

2021522日,國家和人民痛失兩位國之脊梁”——袁隆平院士和吳孟超院士。山河靜默,天地同悲。為表達對兩位先生的悼念,石家莊實驗中學隆重舉行承先輩遺志 扛時代擔當,致敬袁隆平、吳孟超兩位院士主題升旗儀式,儀式由1910班葛雙睿同學主持。

tw2021060101.jpg

tw2021060105.jpg

本次升旗共分為四個環節。

一、升國旗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720分升旗儀式正式開始,全體師生齊唱國歌,行注目禮,國旗冉冉升起。

tw2021060102.jpg

二、默哀

全體注意,默哀!參與升旗儀式的全體師生舉行莊嚴肅穆的默哀儀式,沉痛悼念兩位院士。

tw2021060103.jpg


tw2021060104.jpg

三、學生代表發言

默哀儀式結束后,1910班丁薇倩同學做了《一稻濟天下,肝膽兩昆侖》的主題演講

tw2021060106.jpg

四、級部領導發言

最后,級部劉麗老師做了《承先輩遺志 扛時代擔當,致敬袁隆平、吳孟超兩位院士》主題講話。

tw2021060107.jpg

附學生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我是高二10班的丁微倩,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一稻濟天下,肝膽兩昆侖》。

5221302分,“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逝世,享年99歲。5221307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享年91歲,一天之內我國痛失兩位院士,舉國悲痛。

研究中心研究員楊耀松這樣形容袁老:“雜交水稻真的浸入他的血液里,是他的命根子,他的魂。”

袁隆平院士曾說到他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他的夢里水稻長的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另外一個夢想就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個夢想就跟他一輩子打交道的泥土一樣樸實無華,而事實證明,這簡單的夢想卻解決了世界億萬人口的吃飯問題。這也正是他的偉大之處,他的夢想里沒有花里胡哨的概念,也很少有炫目的理論,也沒有圍著核心期刊打轉的焦慮,有的只是一顆為民分憂的心,為天下人謀永福的心。在他的夢想里,科學就應該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力。正是這份信念的力量,才使他一直堅持下去。

87歲,他依然奔波在田間地頭,依然不知疲倦地親力親為,他真正做到即使只占世界7%的耕地,依舊可以養活世界22%的人口,他真正實現了“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目標。

他說“一個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薄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他真正讓我們實現了食無憂。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吳孟超院士,1922831日出生于福建省閩清縣,1940年進入同濟附中學習,1949年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75年成功切除世界上最大的18公斤重肝海綿狀血管瘤,2005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4年,一位名為“甜甜”的病人找到吳孟超,她的肝臟生長出了一個巨大的腫瘤,但是很多醫院都不愿收治,最終,是吳孟超院士用十個小時的時間為她摘除了腫瘤,讓她重獲新生。許多同行勸他謹慎收病人,以免因為一個病例的失誤就摧毀了多年積累下來的杏林聲望,對于同行的這種勸告,吳孟超院士表示:“名譽算什么,我不過是一個吳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職”。20191月,吳孟超退休,他表示:“雖然退休了,但只要組織需要,只要病人需要,我隨時可以進入戰位,投入戰斗 ”!當時,這位中國“肝膽外科第一刀”依然奮斗在臨床一線,每周組織3臺手術。

在電視節目《朗讀者》上,與吳孟超并肩作戰多年的護士長通過一封信向觀眾展示了吳孟超的辛苦:他每次手術后,手術衣都被汗水濕透,雙手都會不停顫抖。但是,正因為心懷對治病救人的熱愛,吳孟超院士表示,在手術室倒下,也是他的幸福。

包括袁隆平院士、吳孟超院士在內,共和國今年已痛別14位兩院院士,我們這幾年,隨著年齡的增長,陸陸續續親眼見證了那些在教科書上本來只有出生年份人們,慢慢的在后面都寫上了這幾年的數字。

或許這是在警示我們,一個前行者的燈滅了,就該有下一個人接上去,上個時代的燈已經留的不多了,所以我們這幫人要開始點著自己的燈了。

周恩來總理曾經說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有一份熱,便發一份光。為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從來都不是說說而已。我們青少年更要樹立遠大理想,將個人的夢想和中國夢緊密聯合在一起。

一稻濟天下,肝膽兩昆侖。欣逢盛世,當不負盛世,韶華年歲,當負重前行。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

級部劉麗老師講話稿: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5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歲。我們為兩位院士逝去而悲慟,深情緬懷兩位杰出的科學家。

一日三餐,飽食者當常憶袁公。袁隆平院士曾親眼見過吃不飽飯的樣子,自己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有網友說:“袁老是等我們吃完午飯后,才離開的。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袁老走過一地荒蕪,卻在中國人心里種下了一片可以安心乘涼的“稻田”。

他到超市去看米價,然后高興走掉的畫面仿佛還是昨天,他說自己83歲正青春的樣子,還歷歷在目。

外界對袁隆平最動人的一句評價是,“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但你可能不知道這粒種子是怎么找到的:14 天,14 萬稻株。他左手持放大鏡,右手拿鑷子,彎腰弓步,在湘西稻田一株一株地找。終于找到了一棵雄性不育株。當時別人只要一提他,只一句:“農科院最出名的神經病嘛!”

袁隆平的一大夢想,是讓全天下都能吃飽飯。他在湖南開辦雜交水稻培訓國際班,14000 多個學生,來自 80 多個發展中國家。這門課叫“東方魔稻”,而袁隆平就是魔稻祖師。他去長不出莊稼的馬達加斯加開荒,去仙人掌都種不出的迪拜種水稻。馬達加斯加的農業部長來看他,送了一張最大面值的新貨幣,上面印著水稻稻穗圖案。非洲國家的總統會專門來看他。有非洲朋友遇到他,會爭著跟他合影。他在非洲有一個專屬名字:Father (父親)。曾有外國記者問他,為什么一定要研究水稻?他頓了頓回答:“稻米這個詞的重要含義只有一個:生命。”

1996 年秋天,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 CCD 小行星項目組在銀河里發現了一顆行星。 后來它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從剛踏入那片麥田到生命的終結,他也經歷過無數的動蕩和風雨,但最終給人以展示的,始終是溫暖的能量,不息的精神,以及愛和關懷。

另一位隕落的巨星吳孟超院士是中國肝臟外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被譽為“中國肝臟外科之父”。為表彰他在肝臟外科取得的杰出成就,國際社會將17606號小行星命名為“吳孟超星”。

吳孟超院士在手術臺上分秒必爭、拯救生命。因為長時間手術,他的腳趾已經不能正常并攏,右手食指更是嚴重變形。平時簽字手會顫抖,但只要拿起手術刀依然精準果決、游刃有余。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馬,把病人一個一個馱過生命的河。

合作多年的護士長在信中這樣向吳老寫道:“認識您三十多年了,在很多人看來,您是個傳奇,但只有我看到過,手術后靠在椅子上的您,胸前的手術衣都濕透了。兩只胳膊支在扶手上,掌心向上的雙手在微微顫抖。嘆口氣說,力氣越來越少了,如果哪一天我真的在手術室里倒下了……你知道我是愛干凈的,記住給我擦干凈。不要讓別人看見我一臉汗的樣子。”

23歲的袁隆平立下誓言:“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吳孟超常說:“一個好醫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裝的是人。”一切為了人民,他們以滿腔熱血和激情,盡好一份責任、捧上一份心血,生動詮釋了深沉的家國情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擔當。他們身上最閃光之處,就是心中時刻裝著國家和人民,讓科學家精神熠熠生輝。

此刻我們抬頭看天,袁隆平星和吳孟超星,或正在銀河中注視著我們,而兩位科學家對人民對人類的貢獻將永遠為世人所銘記。

國士無雙,一路走好!致敬,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敬,中國肝臟外科之父吳孟超!

袁隆平爺爺曾勉勵青年:“我始終都還在努力使夢想成真”“你們是新時代中國青年我相信你們必定會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實踐、厚積薄發并將不會辜負時代的擔當”。 此刻,接力棒交到了我們手中。無論起點在哪里,我們都應自覺傳承薪火,擔起時代的責任,將人生的追求融入到國家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在這片充滿活力的沃土上,找到適合自身建功立業的平臺,不負韶華,奔跑追夢,這也是對這兩位為民族復興奮斗終生的老人最好的告慰。

我的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花蝴蝶app官方下载_花蝴蝶 蝶恋花直播ios_花蝴蝶视频app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