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5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歲。我們為兩位院士逝去而悲慟,深情緬懷兩位杰出的科學家。
一日三餐,飽食者當常憶袁公。袁隆平院士曾親眼見過吃不飽飯的樣子,自己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有網友說:“袁老是等我們吃完午飯后,才離開的。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袁老走過一地荒蕪,卻在中國人心里種下了一片可以安心乘涼的“稻田”。
他到超市去看米價,然后高興走掉的畫面仿佛還是昨天,他說自己83歲正青春的樣子,還歷歷在目。
外界對袁隆平最動人的一句評價是,“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但你可能不知道這粒種子是怎么找到的:14 天,14 萬稻株。他左手持放大鏡,右手拿鑷子,彎腰弓步,在湘西稻田一株一株地找。終于找到了一棵雄性不育株。當時別人只要一提他,只一句:“農科院最出名的神經病嘛!”
袁隆平的一大夢想,是讓全天下都能吃飽飯。他在湖南開辦雜交水稻培訓國際班,14000 多個學生,來自 80 多個發展中國家。這門課叫“東方魔稻”,而袁隆平就是魔稻祖師。他去長不出莊稼的馬達加斯加開荒,去仙人掌都種不出的迪拜種水稻。馬達加斯加的農業部長來看他,送了一張最大面值的新貨幣,上面印著水稻稻穗圖案。非洲國家的總統會專門來看他。有非洲朋友遇到他,會爭著跟他合影。他在非洲有一個專屬名字:Father (父親)。曾有外國記者問他,為什么一定要研究水稻?他頓了頓回答:“稻米這個詞的重要含義只有一個:生命。”
1996 年秋天,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 CCD 小行星項目組在銀河里發現了一顆行星。 后來它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從剛踏入那片麥田到生命的終結,他也經歷過無數的動蕩和風雨,但最終給人以展示的,始終是溫暖的能量,不息的精神,以及愛和關懷。
另一位隕落的巨星吳孟超院士是中國肝臟外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被譽為“中國肝臟外科之父”。為表彰他在肝臟外科取得的杰出成就,國際社會將17606號小行星命名為“吳孟超星”。
吳孟超院士在手術臺上分秒必爭、拯救生命。因為長時間手術,他的腳趾已經不能正常并攏,右手食指更是嚴重變形。平時簽字手會顫抖,但只要拿起手術刀依然精準果決、游刃有余。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馬,把病人一個一個馱過生命的河。
合作多年的護士長在信中這樣向吳老寫道:“認識您三十多年了,在很多人看來,您是個傳奇,但只有我看到過,手術后靠在椅子上的您,胸前的手術衣都濕透了。兩只胳膊支在扶手上,掌心向上的雙手在微微顫抖。嘆口氣說,力氣越來越少了,如果哪一天我真的在手術室里倒下了……你知道我是愛干凈的,記住給我擦干凈。不要讓別人看見我一臉汗的樣子。”
23歲的袁隆平立下誓言:“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吳孟超常說:“一個好醫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裝的是人。”一切為了人民,他們以滿腔熱血和激情,盡好一份責任、捧上一份心血,生動詮釋了深沉的家國情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擔當。他們身上最閃光之處,就是心中時刻裝著國家和人民,讓科學家精神熠熠生輝。
此刻我們抬頭看天,袁隆平星和吳孟超星,或正在銀河中注視著我們,而兩位科學家對人民對人類的貢獻將永遠為世人所銘記。
國士無雙,一路走好!致敬,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敬,中國肝臟外科之父吳孟超!
袁隆平爺爺曾勉勵青年:“我始終都還在努力使夢想成真”“你們是新時代中國青年我相信你們必定會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實踐、厚積薄發并將不會辜負時代的擔當”。
此刻,接力棒交到了我們手中。無論起點在哪里,我們都應自覺傳承薪火,擔起時代的責任,將人生的追求融入到國家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在這片充滿活力的沃土上,找到適合自身建功立業的平臺,不負韶華,奔跑追夢,這也是對這兩位為民族復興奮斗終生的老人最好的告慰。
我的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